剪 紙
鹽池地處四省交接,剪紙文化源遠流長,因此剪紙的歷史開端莫不如此,是鹽池流傳在民間最為普及的傳統美術項目之一。
至唐宋剪紙基本民間普及,為農牧地區主要文化娛樂對象。
革命時期曾為三邊地區主要革命文化普及形式。
鹽池剪紙因地域特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許多體裁很有價值。
身處革命老區的鹽池,有著燦爛的文化傳統和民間風俗,群眾基礎深厚。
1942年文藝座談會以后,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美術家力群、陳叔亮、張仃、古元、夏風等,深入到“三邊”向群眾學習民間剪紙,并且創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區人民生產、戰斗、生活的新窗花,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的變化,新剪紙在“三邊”誕生了。
鹽池剪紙是婦女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是根據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和生活方式創作出來的。
花馬池、高沙窩、青山、王樂井等地受陜北影響根據直覺和印象,對物體進行大膽的捕捉和創造,題材廣泛、夸張變形、構圖飽滿、線條如絲、剪工細膩的手法,把花樣聯成一體,正像詩人艾青稱之為“三邊剪紙”展覽題到的“灑脫中見細膩”,使復雜的形體,通過藝術概括,以臻于單純,以突出事物的性格特征,總之,她們的作品融合時尚元素也較多,高菊艷、路文、王淑萍、趙慧琳、李艷梅等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南部大水坑、麻黃山、萌城一帶主要受隴東剪紙影響,風格粗獷夸張,古樸雅拙,法國野獸派主要人物馬蒂斯的作品就有此表現,這一帶的剪紙在鹽池剪紙中還是占據非常獨特重要的地位的,只因各方條件限制,暫時難以找到藝人及作品,傳承人芮利東的作品風格主要向這個方向發展,甚至更為夸張;馮春香、王旭梅、胡彩霞、牛永霞等人的剪紙作品作品極富鹽池傳統民間特色,她的剪紙充分體現了鹽池民間剪紙如何從陜北和甘肅汲取精華并與當地人文環境融合的濃重風土人情特色,粗獷中見細膩,笨拙中見智趣,是為具備傳統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作品。